先说一个观感,《悬崖之上》=《风声》 《潜伏》 《伪装者》。
作为老谋子的第一部悬疑谍战题材的影片,《悬崖之上》也算是张艺谋的又一次尝试了。作为一个年届七十的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,张艺谋对中国电影的贡献,是无法抹杀的。尽管有《红高粱》、《秋菊打官司》的上乘之作,也有《三枪拍案惊奇》、《满城尽带黄金甲》之类的滑铁卢,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导演一路走来的各种尝试,特别是近几年的几部影片。比如《金陵十三钗》、《归来》、《影》、《一秒钟》以及这部《悬崖之上》,都可以看到张艺谋不断尝试的努力。
我们回到《悬崖之上》本身上来,首先我觉得这次张艺谋胜在了演员的选角上,清一色的实力派演员,从倪大红到张译再到刘浩存,老中青三代实力派演员的加盟,几乎奠定了这部影片的口碑保证。
举几个简单的细节,比如张译的张宪臣被电击的那个场面,几乎靠张译的想象把这个场面完整演绎了下来。再比如于和伟的周乙在车里与张译的张宪臣诀别时问的那两句“还有吗”,简单的三个字,说了两次,每一次的情绪都有微妙的变化。还有秦海璐的王郁躲在卫生间无声咬牙哭泣的场面,以及倪大红的高彬释放周乙后那个突然沉默的表情,几乎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信息,每一个表情都刻满了戏剧。
《悬崖之上》的剧情,说不上不好,只是我会不自觉的想起《风声》、《潜伏》,甚至还有《伪装者》。整部剧分为了几个部分,戏剧冲突也在逐步深入和迭进。所以不能说这部剧剧情不紧凑,也不能说剧情不紧张,只是因为有那几部剧观感所在,以至于我总是不自觉地有种不满足感。
在东北传统的冰天雪地里,整部剧情的场景设置显得恢弘大气。看似冰冷的天气,因为剧情的设置,反而显得火热和紧凑。作为一部谍战性质的题材剧,至少这部剧没有常见的那些谍战剧中的超现实主义,即我方特工无所不能、敌方特工一击而溃。张宪臣最终还是被捕,小兰一次次艰难逃生,楚良最终难以以一敌多,这些设置都很正常,至少没有超过我们对一个人的正常认知。尽管这些特工都受过苏联特训,可以很厉害,但是毕竟不是超人,而且地方特务科也不都是吃素的,所以整体的人物设置都在合理的理解范围内。
值得商榷的一个地方是,最后关于黎明的那段台词,明显有点政治正确式的宣言式呈现了,尽管不太违和,但是依旧会给人一种轻微的牵强感。我想,这也是艺术与现实的妥协吧,无论是为了过审还是兼顾市场,总有一些东西可能需要一定意义上的妥协。
《悬崖之上》,至少是近期难得的佳作,尽管我们总想提出一部分观众第三感的建议。但是恰恰说明我们对这部电影有着不同的期待,而且张艺谋也并没有让我们失望。比起那些所谓的流量担当们,真正的演技派才是影视行业的基石。我们不可否认有粉丝效应,但是单纯的宠粉经济并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长久机制,唯有好的剧本 演技,才是对观众最大的敬意。
那些五毛钱的特效,那些台词只会说数字的所谓“大腕们”,那些动不动只会用替身顾忌形象的明星们,这些不只是影视圈的毒瘤,其实是整个市场的畸形趋势。尼尔·波兹曼早在1985年就在《娱乐至死》中提出了电视(现在应该叫作网络)的影响力正在一点点吞噬大众的注意力甚至是价值观。三十年过去,这种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不过值得庆幸的是,市场在趋于理性,观众也在逐渐恢复理性。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用脚投票,无论是《战狼》系列的爆红,还是最佳黑马效应的《你好,李焕英》,以及《我不是药神》、《送你一朵小红花》等类型电影,这些都证明只要认真的讲故事,其实观众都会认可。
《悬崖之上》,一部演技大于剧情、剧情大于服道化、服道化大于宣发的诚意之作,至少观众用脚投出了自己的那一票。